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第十一堂課:Mapping Party(12/13)


這次上課要繪製OpenStreetMap,於是把上課時間從星期五改到星期六。還有活動流程是我與Cindy討論出來,這次以蒐集後甲和虎尾寮的資訊為主。不過我後來發現自己訂的集合地點有些問題,那個地方很多都圍起來施工,讓不少人找了好一陣子才找到我和Cindy。也就是因為如此,所以集合完畢時已是9點半了,比原本預定的時間晚了半小時。這次活動一共來了20人,只是大多數人都選擇去後甲蒐集資訊,只有我、yellowsoar和另外兩位同學去虎尾寮。

分開行動後,我們4人從後甲圓環沿裕農路向東走,一開始先蒐集裕農路上的店家資訊,我和yellowsoar一組,另外兩位同學一組,分別在路的兩側蒐集資訊。我很認真地記下店家的名稱、地址、營業時間和電話等資訊,並把資訊寫在field papers。不過當我看到裕農路621巷和富農街時,我發現我店家記錯位置了。於是yellowsoar協調另外一組,讓我們兩邊交換。會標錯的原因,是因為原本OSM上裕農路北邊的巷子沒有全部標示出來,以致於我在對著紙本地圖時判斷錯誤。在那之後,我很謹慎地對著地圖,所以後來大概都沒標錯。不過由於蒐集資訊相當花時間,我們只蒐集到裕農路771巷和裕農一街就折返了。整個虎尾寮太大,單憑我們4個人在這麼短的時間要達成也太困難,其餘的只能留給以後的人了。由於另外兩位同學還有事,就先回去了,留下我和yellowsoar繼續蒐集。

我們折返途中,想到先前OSM上裕農路北邊的巷子幾乎缺漏,於是我們就從建東街開始探險。一邊把巷子描繪出來,一邊探索在地歷史。沿著建東街走,發現這條街不單純。細細推敲,這條街在以前應該編制為裕農路的巷子,後來才升格為建東街。因為有些建東街巷子的屋子所掛的門牌,看起比較舊的上面寫著裕農路的幾巷幾弄,而旁邊又怪了一個新個寫建東街幾巷。在建東街上,有一棵老樹叫「後甲皇榕」,相當高大。前有解說牌,上面寫著這棵樹已有百年歷史,歷史很悠久。難得在都市裡還能看到這麼一棵老樹,雖然說那個地方早期是荒郊野外,不過在都市的發展中被保留下來,我認為非常難得。建東街到底,就是精忠三村,這是一個眷村。不過我們在門口向裡面望去,真是非常老舊,幾乎快要沒人住。後來想到,這個眷村和北邊的軍營準備要一起改建,不過先前得標的遠雄建設涉及賄賂官員而使建案停擺。也就是因為還沒拆,我還有機會看到老舊的眷村,而原來建東街末端一帶都是依附著這個眷村。老樹周邊開了許多店家,有雜貨店、早餐店等,想必以前主要都是賣給眷村裡的人吧。

由於建東街已經走到底了,我和yellowsoar就沿著別條巷子向西前進,一路上看到許多舊房子。yellowsoar跟我說這應該是軍官的房子,當時比較有錢,能在眷村周邊買地自己蓋一棟比眷村還要好的房子。原來巷子裡的舊房子也大有來頭,若非yellowsoar提起,我可能走過去都不知道。後來在巷子裡還看到一座小廟叫三榕王廟,主祀三榕王公,也就是後甲地區的三棵老榕樹。不過有兩棵因裕農路拓寬而被砍掉,目前只剩下後甲皇榕,小廟的桌上還擺著以後甲皇榕為背景的桌曆。當我走出小廟,我看到門口旁地上有一個小祠堂,裡面大概有5個牌位,yellowsoar說那是王爺,在台南很多,我又上到一課。走著走著,還看到巷子裡的小市場,我有點驚訝,這樣的巷弄中居然會有市場,不知生意如何啊。最後我們沿著巷子走到中華東路,不過往後甲圓環的時候,我看到有一條巷子通往一座廟,就跑進去看。那間廟頗有規模,而且廟的對面也有小祠堂供奉5位王爺。我們又沿著巷子往前走,走到中華東路一段217巷時,我有些困惑,北側有些房子的門牌上寫的是207巷,可是這裡明明是217巷。yellowsoar207巷應該是比較早出現的巷子,這些房子的後面後來又開了217巷,有些房子就把門牌改掛在後門,形成這特殊景象。最後我們又回到中華東路一段上,回到圓環和別人會合。大家還一起到圓環旁邊的鐵板燒一起吃飯,讓那間店的人一時之間變得非常忙碌。

蒐集完資訊要上傳,下午兩點開始,大家在資訊系館的電腦教室開始工作,把早上蒐集來的資訊編輯上傳。一次如果要編輯許多資料,千萬別用網頁上的iD,下載JOSM編輯會比較方便。在JOSM上,要先下載要編輯區域的地圖,在這範圍內放上街道資訊。JOSM有預設許多模組,讓使用者不必一一新增標記來擴充標點的資訊,不過顯然有些常見的東西如鎖匠就沒出現,讓我要自己打標記的值來新增。

經過三小時的努力,雖然我還沒完全編輯原本蒐集的資訊,不過我已經上傳很多資訊了。後來Cindy把大家全部編輯的資訊透過篩選呈現出來,螢幕上有好多亮點,感覺戰績不錯。尤其圓環以東不少東西是我編輯的,而圓環以西新增的資訊多半是東寧路和東興路。不過就原本預定的範圍,我們蒐集的的部分還太少,這就有賴我們和後繼者共同努力了。


Mapping Party結束後,Cindy給了我一堆貼紙,都和圖客相關。他說他剛剛忘記發給大家,要我下次上課發。另外他還向我提起我之前提的一個點子,在台南主要街道上放上台南市政府自有的道路編號系統。他說這部分無法一蹴可及,理論上可行,但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討論。讓越多圖客加入,會使之後的編輯工程更加順利。看來這需要長期經營,不過我最近也要開始忙期末了,應該要等到寒假才有空吧,只能先暫時擱置了。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第十堂課:自由軟體玩音樂(11/28)

今天的講師是臧其宏先生,原本是讀電機,後來接觸自由軟體,用音樂類的軟體來開發音樂。臧老師除了在國小任教,還有推廣自由軟體,另外也是樂團團長。今天來介紹四款音樂類的自由軟體:MuseScoreTuxGuitarAudacityHydrogen,下文將依照上課順序介紹。

l   TuxGuitar

TuxGuitar是採用Java開發的吉他樂譜編寫程式,可以跨平台執行。除了編吉他樂譜,也可以匯入吉他樂譜,並由程式按樂譜撥放音樂。TuxGuitar在編輯樂譜時可以置入許多吉他的彈奏技巧,例如有完整的和絃表,可以直接套用在樂譜上。由於我沒學過吉他,所以吉他的技法我一概不知。除了五線譜,TuxGuitar也會同步顯示簡譜,這對不會看五線譜的人來說應該是一大便利。雖然TuxGuitar是吉他樂譜編輯程式,不過也是可以使用其他種類的樂器來編曲,在採用多道音軌使多種音樂同時播放。

        不過TuxGuitar有一些地方我認為不盡完善。像是整個編輯區無法放大,五線譜有點小,音符很容易就放錯位置。另外調性的顯示也很奇怪,TuxGuitar是顯示升一調、降二調等,可是就一般人應該是G大調、降B大調等。這也有可能是學吉他的人常用的語法,我不是很清楚,只是既然同時可以編輯其他樂曲,應該顯示常用語法會比較容易理解。

l   MuseScore

這個程式在Eric第二次來時有稍微介紹,今天臧老師講得更詳細。MuseScore是樂譜編寫程式,可以編寫許多樂器,也可以在一份樂譜上編寫多種樂器合奏的樂譜。無論是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它們專屬的演奏技巧在樂譜上的標記法都找的到,程式也認得。只要註冊MuseScore會員,就能線上搜尋樂譜,這些樂譜都是別人編輯後上傳的。下載來的樂譜也可在MuseScore上再製、改編,變成擁有個人特色的曲子。MuseScore可以開一份空白檔,選擇樂器自行編曲。另外也可以從外面匯入檔案,在程式裡觀看。

就我個人觀察,MuseScore的功能除了吉他部分之外,都比TuxGuitar完善。在傳統的古典樂器上,所有演奏技巧幾乎都能實現。不過我依然覺得有些不足,例如沒有rit.或其他漸慢符號,以及回復速度符號。有可能是程式開發者認為這些符號功能很難寫,但這些符號常在一般樂曲上顯現,沒有這些符號很可惜。至少在利用程式開發新樂曲時,無法改變速度。雖然可以利用每小節的速度設定來改變速度,但依我個人過去所學,這不是樂理上會用的做法。聽說MuseScore即將發行新版本,希望能改善這一方面的問題。

l   Hydrogen

Hydrogen是一套簡單先進的鼓譜編輯器,針對爵士鼓,它的主要目標是專業而簡單直觀的鼓譜編輯。不過我以前只學過鋼琴,沒有學過爵士鼓,因此我看不懂鼓譜。Hydrogen裡面可以看到許多爵士鼓組件,和前兩個程式一樣,樂器都以英文顯現。由於我個人沒學過爵士鼓,也只能隨便玩一玩這個程式。

l   Audacity

Audacity是一套可將不同格式的檔案匯入並加以編輯,再搭配上剪輯、複製、混音等功能,便可修剪出令人滿意特效的音樂檔案。它是一款自由的開放源碼軟體,可以執行於多種平台上。除了上述功能,這個軟體可以現場錄音。再來,還能對音樂進行一些微調,像是淡入淡出、消除雜音、改變音高、消除人聲。總而言之,這是一套可以在家裡簡單做音樂編輯的自由軟體。


另外,我在此附上我回家用MuseScore編輯的音樂。我用鋼琴版卡農,再自行配上小提琴的兩小節卡農技法。我其實還想把樂曲從原本的D大調改成其他調性,並在加上其他樂器做卡農技法。不過這樣個工程太浩大了,光是配上小提琴就花了不少時間,不然我也很想嘗試原本的構想。






如果我有侵犯到他人的著作權,請盡快通知我!

社群參與:Maker Faire Tainan 2014(11/15、16)

Maker Faire的一個月前,在成大南榕廣場和成功湖旁各擺放一隻Maker Faire機器人的大型氣球。我在結束後才知道他們的名字,南榕廣場上的那隻叫鳳凰鐵衛,成功湖旁(原本擺在榕園)的那隻叫榕園花媽,聽說都是成大學生設計的。這兩顆大氣球在Maker Faire的那兩天都移到中正堂旁的人行道上,經過光口(光復校區校門口)都會看見。

        這次的Maker Faire是第一次在台南舉辦。我上網查了一下,台灣第一場Maker Faire是去年在台北舉辦,今年也有,明年的場次也正在籌劃中。能辦在成大很不錯,就在我目前讀書的地方。Maker Faire是一場聚集所有創意與動手做達人的DIY嘉年華會,結合作品展示、DIY體驗、創作分享,適合全家一同來體驗動手做的樂趣與驚奇。Maker Faire Tainan辦得很好,希望學校以後年年都能舉辦,讓南部人不用到台北,在當地就可以體驗maker的樂趣。

這次的Maker Faire為期兩天,這兩天我都有去。第一天主要是看看各個攤位,第二天則是去聽系上教授蘇文鈺老師的講座。參觀之後,我覺得收穫豐富,以下就介紹幾樣我在Maker Faire看到的東西。

l   種菜DIY
這是大葉大學的攤位,攤位的角落有個比較大的塑膠盒,裡面看起來濕濕的。由於我看到有人很努力地用大鑷子夾菜,於是我也來體驗。首先,工作人員先用酒精消毒我的雙手,接著要我練習在塑膠盒中用大鑷子夾起小朵的花椰菜,務必要讓花椰菜能夠直立。練習完畢後,工作人員拿了一個密閉的培養皿,裡面放著若干小朵花椰菜,另外給我一個小塑膠盒,底部置入培養基。我於是試著把花椰菜直立插入培養基,不過由於有盒子的阻擋,很難直立插入。最後經由工作人員傳授撇步,我才把花椰菜插好。動手體驗生產培養皿植物很有趣,以前生物課都沒做過。最後看到工作人員把塑膠盒包裝好,我看到一個貼紙上面寫「苗廣豐生技」,應該是大葉大學的技術轉移的公司吧。根據工作人員的說法,花椰菜會愈長愈大,但不會超過塑膠盒的大小。大概一個月後培養機會出現有顏色的細菌,這時候就要把花椰菜從培養基移植到盆栽。我回家後觀察花椰菜的生長過程,花椰菜除了慢慢長大,原本底部被切開的地方開始長出根,使我覺得很神奇,好期待一個月後的情形。


l   快速開機技術:
這是中正大學的攤位,看到攤位上的文宣,讓我想起Maker Faire之前我看到JservFB上分享過這個新聞,還有開發的教授在下面留言聊天。不過那時候只有那位教授的學生在,無緣見到開發者本尊。這項技術是針對androidlinux作業系統的裝置,藉由更改開機時的處理程序,可以讓裝置開機時間從大約30秒縮短到5秒左右。由於前面可能開關機太多次,展示的裝置在向我示範兩次後就當掉了,有點無言啊。當我在看的時候,旁邊也有人問起這項技術的獨到之處,如果可以大幅縮短開機時間,為什麼手機大廠不會自行投入研發並應用?對方回答是手機裡面有很多手機廠自己開發的程式,手機廠應該不希望手機跳過這些東西就開機。而技術不一定只用在手機上,可以用在其他行動裝置或嵌入式系統,例如智慧電視。看完之後,我很好奇什麼時候這項技術會應用在市場上,畢竟時間就是金錢,如果電視開機的速度可以從原本大約10秒酸短成只有5秒,我相信會大賣吧。

l   迷你桌上型碎料機:
原本我看到碎料機,心裡想說這到底有什麼好展示,不過當我實際了解之後才大大改觀。我問研發者為什麼隨身碟要用這台碎料機輾碎?直接回收不也是可以?他就立刻回答我,有資安問題,就算隨身碟裡的資料全部永久刪除,依現有技術多少還能還原一部份的資料。如果完全輾碎,資料當然就不會有被還原的可能。說到這點,我就完全理解,這是維護資安的好幫手。我也體驗一下碎料機,研發者只給我一片厚紙片,使用時須要施一些力。如果是隨身碟,應該需要更大的力氣,如果能自動碎料會更好,不然鍛鍊一下臂力似乎也不錯。

l   雲端叫號機:
開發者我記得是成大醫院的醫生,開發出這台雲端叫號機。叫號主機先透過藍芽與android裝置連結,傳送目前的叫號資料到雲端。而使用者從印表機拿到的號碼牌上有一個QRcode,刷了之後就可以連上雲端看叫號。我看到他們原本的設定客群是知名攤位和診所,我好奇問開發者這用在醫院不是更好。讓我想起之前在成大醫院等門診等了一個半小時,要是能隨時追蹤叫號,我還可以到樓下喝杯咖啡或出去閒逛。沒想到他的回答讓我覺得囧,其實很多醫院都有自己的系統,成大醫院也有,可以透過網路來看叫號。但是這樣的系統都是自行開發,維護成本也很高。如果使用這台雲端叫號機,可以不用花大錢架設系統。如果夜市真的有使用這台,我想排隊應該就很方便,至少不用一直在店門口痴痴地看著叫號機。時間就是金錢,等待的時間還可以去逛別的地方。如果台灣的夜市真的有這台,我想應該會帶給人們不一樣的逛街體驗。

l   胖地:
胖地這次的攤位很大,其中有一些部份是讓給其他單位或個人使用。胖地本身展示很多雷射切割機和3D印表機製作出來得成品。最前面的打倒台灣食安危機遊戲,使用的橡皮筋木槍就是由雷切機將木板一片片切割後再疊起來,很多小朋友都很愛玩。現場也有販售,還有大小兩種,而且工作人員說目前別的地方也有賣,但我忘了是哪邊。不過我沒買,因為年紀大了對於玩這個沒有多大的興趣。至於放牌子的底座是赤嵌樓的贔屭,是由3D印表機印出來的,被設計成手機底座,正下方有洞讓傳輸線穿過。不過手機的USB插孔也要在下方才有意義,不然像我手機的USB在左側,那個洞相形至下就不具有意義。另外安平古堡燈塔音響很酷,安平古堡燈塔也是用3D印表機印出,只有取那座燈塔而已,不過裡面是空心的。把音響和LED裝進去後,撥放音樂時搭配LED彩燈,配上安平古堡燈塔,頗有一番趣味。還有一個遊戲叫做億載金城大富翁,底盤是3D印表機印出來的億載金城。我之前去胖地志工培訓時就看過,不過當時尚未組裝起來。看到這座億載金城,不經讓我讚嘆現代科技真是神奇,把億載金城的細節都印得清清楚楚。


另外我有參與DIY課程,製作一個電磁鐵陀螺。開發的人是胖地的志工吧,啟發於國小教的電磁鐵總是侷限於線圈通電後去吸迴紋針,於是想要做出一個不一樣的東西,就產生電磁鐵陀輪。由於我組裝時一直出現失誤,所以我沒有把原理聽得很清楚。最後呈現的結果是把所有零件插入麵包版形成迴路,而陀螺金過特殊設計,旋轉靠近線圈時,會使LED燈亮,而且陀螺可以一直選轉。不過由於在湯匙旋轉比較困難,通常也轉不了多久。之後我還有去玩玩心鎖木,本質上就是魯班木,不過有些心鎖木形狀很奇特,然後還有一本冊子寫著每個形狀代表的意涵。只是我覺得這些意涵都是唬小孩的吧,一般人比較專注在怎麼拆開和怎麼組裝回去。而這些心鎖木體積很大,是由木工切割出來,表層再上油,並非使用雷切機。

l   3D印表機:
我之前在胖地志工訓練和當志工時,有用過他們的3D印表機,他們的機器很小台,能印的東西都不大。我之前在那邊當志工時,曾印一個日本山寨,結果因為印出來的東西很小,很多細節都印的很糟。另外底部的邊緣在列印時都翹起來,影響整個物品的外觀。即使有失敗的經驗,我依然認為3D印表機很有趣。Maker Faire中間有一塊區域都是展示3D列表機,有許多企業廠商進駐,各種形式的列表機都有。

我在逛3D列表機區時,忽然看見震旦的攤位很大,但心裡又覺得奇怪。震旦不是通訊行嗎?怎麼會出現在3D列表機區?靠近一些才看到震旦的3D印表機,不過旁邊還是有辦理門號和周邊商品的攤位。看看這台印表機,外觀讓人感覺挺先進的。列印的地方在機器內部,並隔著一層深色的透明板,上面則是毫無阻隔可以直接看見列印的情形。這樣的設計似乎是希望列印時減少外在環境的影響吧,現場其他多數的3D印表機都沒有阻隔。原來震旦有轉型,不再是市面上常見的通訊行。

旁邊有一個攤位展示的3D印表機體積很大,他們將3D印表機架設在金屬架上,中間最寬闊的那一層就是列印區,可以一次印出較大型的東西。我好奇問了攤位的工作人員他們都印了什麼,他拿出其中一個人頭說這是日圓鈔票上的人物,可是我近看覺得有些模糊,稍微退後才能看得比較清楚。一旁地上還有隻摩艾石像,看起很逼真,特地選用灰色的塑膠當原料。工作人員說這是她當初看到COSTCO在賣這個東西,不知道為什麼賣得很好,於是他就心血來潮印一隻。當時3D印表機正在印朱銘的太極,他說印這個是因為要收藏太極很花錢,自己印一隻小的相較之下便宜很多,還可以擺在自家欣賞。原來3D印表機的功能還真多,缺擺飾品的時候還能印一些出來用。


中間有一個攤位的3D印表機很亮眼,體型不大,但列印區高度很高。根據該攤位工作人員表示,這是他們最大型的3D列表機,要是我沒記錯,他們說這台最高可以印出70公分高的東西。當時經過的時候正在印螺旋瓶,已經印了一半。同樣的物件之前在胖地也有看到,可是那個螺旋瓶體積很小,對我來說看了沒有何感覺。而攤位上個螺旋瓶雖然才印到一半,不過可以看出細節都印的很細緻,而且淡紫色的塑膠印的很薄,呈現半透明狀態,看起來很美。原來3D列表機的型態如此多變。


最後有一個攤位很有趣,他們展示的是3D掃描器。將一個公仔放在掃描區,由紅外線掃瞄後存成檔案,之後可以再由3D印表機印出。而掃描的精細度很高,東西不會失真,掃描後的的圖檔可以按原始大小印出。然而該攤位的工作人員覺得以一比一的比例印出太花時間,他們先縮小70%才印出。假設某樣公仔絕版了,還可以用這台來存成檔案,並複印好幾隻,是很實用啊。


l   蘇文鈺老師的講座:

之前在MOPCON會後會有聽到蘇老師說Lulu’s Hand的緣起,但沒有講很多,之後主要都是在講自己學生創業的情況。Maker Faire第二天老師的講座主題是「Why Lulu’s Hand?從偏鄉兒少程式教育到群眾募資成功的心路歷程」,我覺得很吸引人,於是我第二天特別去Maker Faire聆聽。

原本老師是做偏鄉兒少程式教育,讓偏鄉的小朋友能夠在自家學習寫程式,希望他們以後能憑著這些技能,在家鄉創造出一些事業,形成小型的產業聚落,幫助在地社區發展。講座分享他們在嘉義東石的經過,整個實驗室的助教都出動,教課的時候師生比大概是12。只要學生學習的情況良好,通過考試,老師會頒發證書,並期許這些學生能把所學傳授給其他孩子。還有一個理想是,如果有天才型的學生,即使程式能力有外的學科成績不佳,可以透過非考試管道進入成大資訊系就讀。只是這個理想過去年年提交計畫給學校,年年都被打槍。如果這項計畫也不錯,可以看見系上多了一些coding神人,促使系上學生成長也很不錯。不過這項計畫還是需要學校同意,只不過背離傳統管道真的比較困難獲得支持,希望有朝一日能通過。

至於為什麼會投入偏鄉教育?老師的理由很有趣,小時候爸媽說要他好好讀書,將來當老師會比較輕鬆。結果真的當到教授,發現還是一樣很累,也看到台灣教育的諸多缺失。老師說他沒有期許自己會變成孔子,不過既然身在教育界,也應當為教育盡一份心,不希望自己只是教課和趕論文。後來有位朋友問老師說有兩個地方─東石和台東需要有人來教兒少程式,於是他就選較近的東石。而這項教兒童程式的計畫(名稱:Program the world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劃)有放上募資平台,最後募到的金額遠超出預期。老師的理想很崇高,我很敬佩這樣的精神,相信也是因為有這麼多人認同這樣的精神,才願意贊助這項計畫。

我記得後來老師說希望有穩定的資金來源來維持教學計畫,於是想再利用募資平台。他說根據他長期觀察,發現對台灣人募資,單純賣商品很難成功,如果是以公益募資很容易,於是他就想以公益來做包裝,設定把商品獲利的20%投入偏鄉教學計畫。後來老師說他要求學生只要能在募資平台上募資成功,就可以畢業,反被學生要求自己應先身體力行,而且不可以做電機、資訊領域的東西。老師最後選了傳產性質的咖啡,不過開發的過程也遇到重重困難。當時決定做一個在家裡方便沖泡咖啡的沖泡器,並召募一些來共同開發。東西設計出來後,開始考量製造,Lulu's Hand透明的部分原先考量使用玻璃,可是玻璃廠卻要求老師一次至少訂兩萬片。兩萬片對資金不充裕的團隊來說無法負擔,老師是希望能夠有廠商願意先提供少量零件,日後有賺在來分紅。不過這就有投資的成分,一般的企業主不一定願意承但這樣的風險。他們寧可停留在代工的思維,就只賺少少的錢,不願意冒險投資。老師是認為如此循環,使得很多中小企業的獲利只會一直減少,如果參與投資而投資又成功,可以擺脫低毛利的情形。他也希望台灣會出現像矽谷一樣的天使投資者,願意單純投資一些新創事業,讓台灣的產業再升級。

後來放棄玻璃後,老師原本想以透明度很好的壓克力代替,但是壓克力不耐高溫,只好作罷。最後採用塑膠,並用奈米塗層使塑膠的霧面轉變成半透明亮面,並找到願意生產少量的工廠。杯身決定採用不鏽鋼,但製模過程常遇到瓶頸,難以達到心中預期的模樣。最後銅器公司的老闆還很好心少收費用,因為原本預期只要30萬,但還來無可避免暴增到60萬。其實那間公司的老闆後來也變成Lulu’s Hand的最大投資者,由於開模的部分贊助不少。最後令開發團隊最滿意的Lulu's Hand終於開發完成,剛在募資平台上架時,找了南台科大的教授合作拍宣傳片,商品獲得熱烈回響。後來在美國的募資平台上架,找了美國的公關公司在拍另一部影片,商品也是大獲好評。老師希望他們不只是賺一票而已,而是能夠永續經營。所以Lulu’s Hand未來還會在募資平台上架,獲利的20%會用在偏鄉程式教育。不過由於新台幣近期不斷貶值,以至於購入鋼鐵的成本上升。因此老師呼籲想買的人要腳步加快,之後應該會調漲價格,聽到這點讓我笑了。原來每樣東西背後都有這麼多故事,我才知道老師做群眾募資的完整原因。看到這篇各位,如果對喝咖啡有興趣,不仿考慮Lulu’s HandLulu’s Hand的沖泡方式很簡單,輕易沖出一杯好咖啡。而且要買要快,因為老師說未來要漲價。

以下是我在Maker Faire隨手拍的照片:
線迷宮競賽

3D印表機列印出來的燈飾

3D列表機印出來的燈飾

模仿傳統水手用的溫度測量器(以結晶量判斷溫度高低)



無線電源



第八堂課:ezgo之開發、中文化及社群參與(11/14)

今天的講師是上次上課短暫出現的frank,是到目前為止唯一具有資工背景的人。延續上周的ezgo,今天要講的是ezgo的開發與中文化,會牽涉到比較多技術面的問題。

早期很多軟體、遊戲、程式來自國外,最初是以英文開發。近來台灣以後,像是自由軟體要推廣,會遇到一些困難,畢竟要讀全英文的東西很麻煩,也不是所有人的英文程度都嚇嚇叫,因此就會出現中文化。frank首先舉了幾款好久以前的遊戲,這遊戲我從來沒看過,不過好像有些人知道。這些遊戲都是美國人開發的,進到台灣後經過中文化,才會出現中文字幕。不過受限於當時的顯示技術,中文化的結果通常無法盡善盡美。再來,任何東西的在地化(進到台灣就是中文化)往往牽涉到很多東西的修改:訊息修改、自行處理、編碼問題……,還有表示法的問題:數字、年分、日期、金錢、度量衡等。為了賣到許多國家而常常需要修改,但是修改很麻煩,所以開始有簡單的機制發展出來。

簡單多國語言化概念:原始程式→1.將訊息抽出來編索引後存成一個檔→2.將該檔的內容翻譯成不同語言→3.修改訊息機制,參考翻譯後的檔,根據索引顯示相對應的訊息

        後來有了Linux中文延伸套件計畫(Chinese GNU/Linux ExtensionsCLE)。延伸,意思是修改程式內容,加入中文支援,重新編譯打包。一開始這CLE是由少數人發起,後來愈來愈多人加入,形成一個大型團隊。CLE團隊與原始程式的開發團隊合作,加入國際化的架構,而LinuxQtGnome等大型計劃都曾收過CLE開發團隊的修改。

接著是程式的國際化與在地化。國際化是將軟體與特定語言及地區脫鉤,軟體本身內部工程上的改變或修正。將程式中語言、文化、區域環境相關部分獨立出來,放在「區域環境資料庫(locale)」。在設計程式時不考慮對特定區域環境的支援細節,而是在執行時期才會決定。在地化是根據國際化定下來的架構,提供專屬於某個地區、文化的資料庫,填入該地區、文化的資料,供程式在執行期呈現。自由軟體在國際化時,利用對訊息的包裝、將訊息抽取出來集中在一個檔,取出來的原始訊息檔稱為*.pot,翻譯者只要把pot檔裡面的訊息翻成不同語言,每個語言存成一個pot檔。翻譯的過程有時會遇到困難,英文很些單字是一字多義,在不同地方會有不同意思。但是對沒有這麼聰明的電腦來說,如果沒有給予其他註解,假設某一個單字有三種意思,他應該會把該單字全翻成其中一種意思。Frank舉例早期的彈珠台中文化後,旁邊顯示左三顆,但看過原文"left three"後,應該要翻成剩餘三顆。此一問題凸顯出翻譯的盲點,因此需要加上註解,並有賴他人協助除錯。Frank說他曾經在翻security這個單字時遇到挑戰,這個單字當時出現在金融相關的文章裡,他特地查過之後,認為應該翻作「擔保品」。後來有人寄email告知說應該要翻作「證券」,frank才發現他還是翻錯了。這也凸顯英文在沒有任何註解的情況下,翻譯者有可能會誤判,導致翻錯。這也是後來在開發程式的時候,翻譯者往往會要求開發者盡量避免使用難以翻譯的字句。

那麼,要當一位翻譯者要有什麼樣的工具?需要有文字編輯器、簡單的英翻中概念、耐心和熱情。目前有比較方便的線上共筆翻譯平台,平台會將自由軟體裡面每項訊息一行行作排列,並顯示已翻譯和未翻譯的條目。這些平台蒐集而來的資料會自動回饋給上游開發者,使得原始的計畫在在地化時可以更加完善。不過,由Ubuntu母公司Canonical有限公司所架設的Launchpad網站,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這個網站協助翻譯Ubuntu。但是經由此方式對非Ubuntu獨有組件的翻譯成果將不會自動反饋到上游,故不被推薦,這一點也是該平台最大的爭議。

再來frank講起自己開發ezgo的過程。ezgo的目標客群是沒有用過自由軟體的人,不過由於其自由軟體的精神獲得很多國中小老師的回響,目前在國中小推廣的情形也還不錯,同時目前最新版(ezgo 11)也獲得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指定為國中小採購新電腦指定安裝的作業系統。不過,frank坦言很多學校電腦裡有裝,但不知道使用的情況為何。我個人認為能有這麼多學校安裝已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凡事先求有再求好。如果能吸引更多老師投入這個行列,相信會有更多小朋友會接觸到ezgo

ezgo的頭幾個版本都是委託公司製作,後來才由frankEric和一些人組成團隊自行開發,並將ezgo定位成客製化的distribution:有自己的品牌,卻不是一個獨立的distribution。由於希望能夠吸引許多不曾使用自由軟體的人使用,ezgo在設計界面時會偏向windows的風格,目的是讓用戶轉移時能不會出現轉移陣痛期。畢竟任何不愉快、不順暢的使用經驗會使用戶討厭,最終使用戶放棄使用。偏向windows介面的設計,我認為這個出發點很好,尤其現在win8的反彈聲浪很高,這樣的設計也許能增加用戶。過去每個版本都採用不同的linux系統作為基底,但面臨版本更新的時候,只能以手動的方式(Dirty hack)處理。然而這種方式卻使得團隊每年都要重新來過,相當麻煩。現在都盡量自動化,並遵循Debian的規範。之後提及許多ezgo打包的相關技術,雖然只是簡單說明,但我才疏學淺,打包技術的部分聽不懂,所以不在此論述。

目前新版本ezgo 12即將發布,由重大變革。frank說之前有一些使用者和老師曾反映有些功能很好,應該保留;也有人認為某些功能不好,應該刪除。還有老師認為ezgo裡面不該有遊戲,怕學生上課玩;但也有老師認為那些遊戲有意義,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增加樂趣。於是frank決定把ezgo畫分成三個版本,一是標準版,基本配備都有,但一些進階功能不會有安裝,避免ezgo太過肥大。二是完整版,所有的東西通通都會安裝。三是基本版,讓想要自己修改的人可以自由發揮。另外我的同學們,也就是成大資訊系的學生(也有些人只是修自由軟體這門課,但非資訊系學生),有部分人參與ezgo 12部分的開發,希望大家可以拭目以待。ezgo 12將在今年年底發布,連我自己也很期待啊。